【检校工部员外郎是什么官】“检校工部员外郎”是古代中国官职名称,常见于唐宋时期。这一职位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,但具体职责和地位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变化。以下是对“检校工部员外郎”这一官职的总结与分析。
一、
“检校”一词在古代常用于表示临时性或兼管性质的职务,意为“检查、校对”或“暂任”。而“工部”是中央六部之一,主要负责国家工程建设、水利、交通、工匠等事务。“员外郎”则是工部中的一种官职,通常为从六品至正七品之间,属于中层官员。
因此,“检校工部员外郎”可以理解为:临时担任工部员外郎职务的官员,其职责包括协助工部尚书处理相关事务,参与工程管理、财政分配、人事安排等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检校”并非正式官职,而是带有临时性质的头衔,多用于皇帝特许或临时委派的情况。这种职位在唐代较为常见,宋代则逐渐减少,更多由其他官职替代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官职全称 | 检校工部员外郎 |
所属部门 | 工部(中央六部之一) |
职责范围 | 协助工部处理工程、水利、工匠等事务;参与财政调配、人事管理等 |
品级 | 从六品至正七品(视具体朝代而定) |
“检校”含义 | 临时性、兼管性质的官职,非正式任命 |
使用朝代 | 主要见于唐代,宋代较少使用 |
官员来源 | 多为朝廷临时委派或特许任职者 |
实际作用 | 辅助工部尚书处理日常政务,参与政策执行 |
三、结语
“检校工部员外郎”虽非核心中枢官职,但在地方治理和国家工程管理中仍有一定影响力。其设置体现了古代官制中灵活用人、临时授权的特点。了解这一官职,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古代政治体系的运行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