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肉袒牵羊释义出处】“肉袒牵羊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战败者或臣服者的屈辱姿态。该成语源自古代战争与礼仪文化,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以下是对“肉袒牵羊”的释义、出处及相关资料的总结。
一、释义
词语 | 释义 |
肉袒 | 脱去上衣,露出身体,表示无武器、无抵抗,象征投降或臣服。 |
牵羊 | 牵着羊,是古代一种表示臣服、献礼的仪式,寓意归顺、奉献。 |
整体含义:
“肉袒牵羊”原指战败者脱去衣服、牵着羊向胜利者投降,表示彻底臣服,不再反抗。后多用于形容人屈服于强权、放弃抵抗、甘愿服从的行为。
二、出处
“肉袒牵羊”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是中国古代典籍中对战争礼仪的重要记载之一。
出处原文:
>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子围郑,郑伯肉袒牵羊以逆。”
翻译:
楚国君主包围了郑国,郑国国君脱去上衣,牵着羊迎接楚军,表示投降。
三、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
在古代,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,更是礼仪与尊严的体现。当一个国家或城邦被攻破时,统治者往往会采取“肉袒牵羊”的方式,以示无条件投降,避免进一步的杀戮与破坏。这种行为不仅是出于生存的需要,也是一种政治策略,用以争取对方的宽恕与接纳。
此外,“牵羊”也象征着献礼,是古代外交中常见的表达敬意的方式。因此,“肉袒牵羊”不仅是一种军事上的投降行为,也蕴含着浓厚的文化与礼仪色彩。
四、现代用法
在现代汉语中,“肉袒牵羊”已较少用于正式场合,但其比喻意义仍然存在,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强权、压力或无法抵抗的情况时,选择低头、妥协、屈服的态度。
例如:
- “面对上司的威压,他只好肉袒牵羊,不敢反驳。”
- “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,他选择肉袒牵羊,保全了部下。”
五、总结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肉袒牵羊 |
释义 | 战败者脱去上衣、牵羊投降,表示臣服、无抵抗。 |
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 |
原文 | “楚子围郑,郑伯肉袒牵羊以逆。” |
历史背景 | 古代战争中的投降礼仪,体现臣服与献礼。 |
现代用法 | 形容人屈服于强权、放弃抵抗、甘愿服从。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肉袒牵羊”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、军事与礼仪观念。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卑与臣服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