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出处介绍】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事物和人因相似而聚集在一起。这句话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,在文学、历史、哲学等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。以下是对该成语出处的详细介绍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。
一、出处介绍
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最早出自《周易·系辞上》。原文为:
> “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善,则千里之外应之,况其迩者乎?居其室,出其言不善,则千里之外违之,况其迩者乎?故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险以侥幸。子曰:‘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,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’”
不过,直接引用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的句子并未出现在《周易》中。这句成语更常见于后世文献,尤其在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等儒家经典中有所体现或引申。
例如,《论语·子路》中提到:“君子和而不同,周而不比。”虽未直接使用该成语,但表达了类似的思想。而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则有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的说法,与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思想相通。
此外,东汉王充在《论衡·雷虚》中写道: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”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明确使用该成语的文献之一,说明这句话在汉代已经广为流传。
二、含义解析
- 物以类聚:指同类的事物会自然聚集在一起。
- 人以群分:指性格、志趣、行为相近的人会自然形成群体。
这一成语强调了事物和人的自然归类现象,也隐含着社会分层、人际交往中的趋同性。
三、总结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 |
出处 | 最早见于东汉王充《论衡·雷虚》 |
原始出处 | 《周易·系辞上》虽未直接出现,但思想相近 |
含义 | 同类事物或人会自然聚集在一起 |
文化背景 |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观察与总结 |
现代用法 | 用于描述人群、组织、兴趣等方面的趋同性 |
相关典籍 | 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论衡》等 |
四、结语
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,更是对人类社会结构的一种深刻洞察。它提醒我们,在认识世界和理解人际关系时,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群体的共同特征。这一成语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思考与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