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言文掩耳盗铃的原文及翻译】“掩耳盗铃”是一个寓意深刻、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,出自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。这个寓言通过一个荒谬的行为,揭示了人们在面对错误时,往往选择逃避或自欺欺人,而非正视问题。
一、原文
> 昔者有窃钟者,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,乃凿其声,自掩其耳。曰:“不闻也。”
> ——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
二、白话翻译
从前有一个人,想要偷一口钟,但钟太大,无法搬走。于是他用锤子敲打钟,想让钟发出声音,然后自己捂住耳朵,说:“我听不到声音。”
三、故事寓意
“掩耳盗铃”的故事讽刺了那些明知自己行为错误,却试图通过自我欺骗来掩盖真相的人。这种行为不仅无济于事,反而暴露了自身的无知与可笑。
四、总结与分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出处 | 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 |
原文 | 昔者有窃钟者,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,乃凿其声,自掩其耳。曰:“不闻也。” |
白话翻译 | 有人想偷钟,因钟太大无法带走,便敲钟发声,再捂住自己的耳朵,说自己听不到。 |
寓意 | 自欺欺人、逃避现实、缺乏勇气面对错误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批评那些明知错误却不愿承认、试图用借口掩饰的人 |
五、结语
“掩耳盗铃”虽是古代寓言,但其道理至今仍具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:面对问题时,应勇敢正视,而不是选择逃避或自我欺骗。只有直面真相,才能真正解决问题,避免重蹈覆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