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舞之鹤原文意思】“不舞之鹤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。原句为:“王右军见杜弘治,叹曰:‘吾年三十,不复能作此态。’弘治曰:‘君不见,不舞之鹤,犹能自立。’”后人将“不舞之鹤”引申为一种比喻,形容那些虽然才华横溢、品行高洁,却因某种原因不能施展抱负或不愿迎合世俗的人。
“不舞之鹤”字面意思是“不会跳舞的鹤”,但其背后蕴含的是对个体独特性与独立精神的赞美。它象征着那些不随波逐流、坚持自我、不愿被世俗所束缚的人。这类人可能因为性格孤傲、志向高远,或是因环境限制而无法在主流社会中获得认可,但他们依然保持自己的尊严与风骨。
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有才德却不合群的人,强调内在品质高于外在表现,也表达了对这种人格的尊重与欣赏。
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 |
原文内容 | “王右军见杜弘治,叹曰:‘吾年三十,不复能作此态。’弘治曰:‘君不见,不舞之鹤,犹能自立。’” |
字面意思 | 不会跳舞的鹤 |
引申含义 | 比喻才华出众却不愿迎合世俗、坚持自我、不合群的人 |
使用场景 | 描述有才德但不合群、不随波逐流的人 |
精神内涵 | 赞美独立人格、坚守本心、不为外界所动 |
文化意义 | 反映古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、重视个人操守的价值观 |
通过“不舞之鹤”的典故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个体价值的深刻思考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尊重多样性,珍视那些不随俗、不妥协的精神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