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启普发生器】启普发生器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,广泛应用于气体的制备和收集。它由瑞士化学家彼得·埃马努埃尔·启普(Peter Emanuël Hepp)于1862年发明,主要用于在常温下制取不溶于水的气体,如氢气、二氧化碳等。启普发生器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、安全可靠,并能有效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。
启普发生器的功能与特点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名称 | 启普发生器 |
发明者 | 彼得·埃马努埃尔·启普(1862年) |
主要用途 | 制备和收集不溶于水的气体 |
适用气体 | 氢气、二氧化碳、硫化氢等 |
结构组成 | 球形漏斗、容器、导管、活塞或开关装置 |
优点 | 操作简便、可随时停止反应、安全性高 |
缺点 | 不适用于易溶于水的气体、需要定期检查密封性 |
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:
启普发生器通过将固体与液体试剂在密闭容器中混合,产生气体。当气体生成后,通过导管进入收集装置。若需停止反应,可通过关闭活塞或移除液体来中断反应。该装置利用了压强变化来控制气体的释放,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。
实验应用示例:
- 制取氢气:使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。
- 制取二氧化碳:使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。
- 制取硫化氢:使用硫化亚铁与稀盐酸反应。
这些反应均属于固-液反应,且生成的气体不溶于水,因此非常适合用启普发生器进行实验。
注意事项:
1. 使用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,确保无泄漏。
2. 反应过程中应保持通风良好,避免气体积聚引发危险。
3. 实验结束后,应及时关闭活塞并清理装置,防止残留物腐蚀设备。
启普发生器作为化学实验中的基础仪器,不仅提高了实验效率,也增强了实验的安全性,是化学教学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