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间网

英杰传2三国孔明传 三国英杰传孔明怎么收)

看世界
导读 大家好,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。英杰传2三国孔明传,三国英杰传孔明怎么收)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公元263年,绵竹城前...

大家好,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。英杰传2三国孔明传,三国英杰传孔明怎么收)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公元263年,绵竹城前爆发魏蜀最后一战。眼见败局已定,诸葛瞻悲叹:“我有3大罪,无颜面苟活!”于是,父子皆战死。自此,诸葛氏分仕三国,“蜀龙”、“吴虎”、“魏狗”几乎全族皆灭,令人唏嘘!

为了保证家族的延续,同样才华出众的诸葛氏三兄弟分别投身到三个阵营中。诸葛亮在蜀,诸葛瑾在吴,诸葛诞在魏,有人戏称:“蜀得其龙,吴得其虎,魏得其狗”。

这样分散投资,看似无论哪国最终定鼎天下,诸葛氏最少有一支能够存续下去,可是最终结局却是鸡飞蛋打落得一场空。

一、诸葛亮

公元234年,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期间,写信给堂兄诸葛瑾,不无担忧地说:“瞻儿8岁,虽然聪明,但是难成大器”。临终前,诸葛亮作千古家书《诫子书》,劝勉诸葛瞻好自为之。

29年后,诸葛亮一语成谶。诸葛瞻志大才疏,不听黄崇谏言,错失占据险地阻挡魏军的良机,最终兵败被杀。

临死前,诸葛瞻总结自己有三大罪:

1、在朝堂政事上,他不能铲除奸臣黄皓,使得刘禅偏信谗言。

2、在对外军事上,他不能制约大将姜维,使得连年北伐空耗国力。

3、亲自领军,能力不足,不能守护国土。

此战,诸葛瞻与长子诸葛尚皆战死沙场,也断送了蜀汉最后一口气。蜀国灭亡后,诸葛瞻次子诸葛京被司马氏移居河东,后来出任江州刺史。诸葛亮直系血脉,仅留这一支繁衍生息。

二、诸葛瑾

诸葛瑾是诸葛亮堂兄,其性格温厚,做事勤勉,深受孙权宠信。孙权称帝后,诸葛瑾官拜大将军,68岁高龄寿终正寝。

公元253年,权臣孙峻联合吴主孙亮,诛灭诸葛恪(诸葛瑾长子)三族。自此,留在东吴的诸葛瑾直系血脉断绝。

值得欣慰的是,早年诸葛亮无子,诸葛瑾将次子诸葛乔(早逝)过继给堂弟。蜀国灭亡后,诸葛乔之子诸葛攀与诸葛京同居河东,他这一脉成为诸葛瑾唯一传人。

三、诸葛诞

诸葛诞是诸葛三兄弟中评价最低的一位,虽然才能比不上两位堂兄,但是依然在曹魏出人头地,坐到了征东大将军的位子。

感念曹氏的知遇之恩,诸葛诞对皇族忠心耿耿。

公元249年,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,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。忠于皇族的文臣武将,相继被司马氏诛除。

因诸葛诞在外领兵,司马氏多有顾忌,诸葛诞才免受牵连。

当诸葛诞得知好友征西将军夏侯玄被夷灭三族后,心中惶恐不安。诸葛诞先发制人联合前将军文钦寿春起兵,讨伐奸佞司马昭。

为了获得东吴的帮助,诸葛诞将小儿子诸葛靓送给东吴权相孙綝为人质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个孙綝正是诛杀诸葛恪全族的权臣孙峻的从弟。

公元258年,诸葛诞战败被司马氏诛灭三族。好在诸葛靓在东吴传下血脉,其子诸葛恢在东晋官拜尚书令。

纵观历史,诸葛家族在三国时期是顶级氏族。可能是以“龙、虎、狗”为代表的扛鼎人物消耗了家族太多的气运,乃至此后数百年中,诸葛家族再也没有出现如同星光一样璀璨的英杰了。

小说《三国谍影》中,对诸葛亮、诸葛瑾、诸葛诞三兄弟的事迹多有描述,比较符合真实的历史。喜欢三国,热爱历史的读者不妨一看。

#翻阅2022##我在岛屿读书##三国谍影#

紫焰 三国谍影大全集 历史悬疑古风探案附赠谍战手册曹操演义小说

Day 71:

孔明博望坡初用兵,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,最终关羽张飞敬服,感叹孔明真英杰也!

#刘备为什么能请来诸葛亮?# 第一真诚!第二志向相投!第三诸葛亮身在荆州不想依附刘表只能依附刘备!

有人会说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曹操?这样曹操早就统一天下了!别开玩笑了,诸葛亮老家可是徐州的!曹操数次屠戮徐州百姓迫使许多英杰避祸他乡!诸如张昭 诸葛瑾 徐盛等都是避祸江东。也有人说曹操主要谋士群体是颖川人诸葛亮进不去,但是你忽略了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,人家诸葛亮可是要匡扶汉室的,怎么可能去投奔汉贼曹操?

那么选择孙权不行吗?真不行!诸葛亮连刘表都看不上怎么可能会看上孙权?有人觉得刘表很菜其实不然,刘表四十八岁只身奔荆州赶走袁术和孙坚可以说也是一个绝对狠人!这样的人都被嫌弃何况继承父兄基业的碧眼儿呢。

#姜维北伐真的是徒劳无功,空耗国力吗# 英雄自有英雄的作为。诸葛亮死后,姜维便成了蜀汉的顶梁柱。他九伐中原,虽终未成功,却尽展英维风采,可歌可泣,名扬华夏。

有人认为姜维北伐是徒劳无功,空耗国力。这种看法是有欠正确的。

首先,大形势决定了北伐的必要性。魏蜀不能并立,蜀不伐魏,魏必伐蜀。魏的实力数倍于蜀,又占有关中,对蜀有泰山压顶之势。蜀不象吴,有长江天堑,可以取守势。姜维不北伐,魏随时可以发兵伐蜀,深入蜀地,则小小蜀汉绝不能支持长久,必出现国土日削,生民塗炭的现象。姜维力主北伐,把战场引入魏国境内,不断给对方以冲击,打乱对方步署,使之不能组织伐蜀行动,虽损耗了一些国力,却在长时期内确保了蜀汉国内的安全,保护了人民的生活。

其次,对国家和老师诸葛亮的忠心,也决定了姜维一定会北伐。姜维如果不遇到诸葛亮,他很可能会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而默默无闻。是诸葛亮这个伯乐发现了姜维这匹千里马,使之脱群而出,而姜维也不负诸葛亮的栽培和期望,在诸葛亮死后,他忠心继承诸葛亮的遗志,勇担重责,奋鬣扬蹄,纵横驰骋于关垅大地,谱写了一曲千里马报答伯乐之歌。姜维在与魏军的角逐中有胜有负,但无论胜负,他都矢志不移,奋力拼争,尤其是在成都沦陷,刘禅投降之后,姜维仍不屈挠,设奇计欲回复蜀汉之天。虽然失败,但其忠心赤胆,烈烈豪情,真可惊天地而泣鬼神。

最后,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姜维北伐,也是势在必行,深有意义的。蜀汉的命运,在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时就已经基本确定了。此后,蜀汉一直处于明显的劣势。诸葛亮和姜维都清楚这一点,但他们都坚持北伐而不疑,因为他们都是当世英杰,积极进取奋争以保国安民是他们的坚定信念,他们绝不肯因困难而畏缩不前,坐以待毙。他们膺历史责任,以生命谱写了雄浑壮丽的北伐历史。至于荣辱毁誉,只能任由后人评说了。

255年,魏征东大将军毌丘俭兵败,躲进草丛,被平民张属射中。毌丘俭自知伤重跑不远,告诉弟弟和孙子:“别管我,尽快逃往吴国,为我报仇!”然后气绝身亡。

张属因射死毌丘俭有功,封为列侯。毌丘秀、毌丘重逃入吴国,毌丘俭的儿子毌丘甸被司马师擒获,夷灭三族。著名的“淮南三叛”第二季落下帷幕。

毌丘俭是河东郡闻喜县人,父亲毌丘兴担任武威郡太守时,因讨伐贼寇张进有功,受封为高阳乡侯。毌丘兴去世后,毌丘俭继承爵位,陪同曹叡读书学习。

魏明帝曹叡即位后,念毌丘俭“陪读”情谊,任命他为洛阳典农中郎将。当时,曹叡想征调农民,大肆兴建宫室。

毌丘俭上书:“现在最急迫的事情是剿灭东吴、西蜀,统一天下,让百姓吃饱饭。修建宫室的事可以再缓缓。”曹叡采纳毌丘俭的意见,并让毌丘俭升任荆州刺史。

235年,蜀国丞相诸葛亮去世,西部战事暂息。曹叡任命毌丘俭为幽州刺史,加封度辽将军,假节,都督幽州军事,为讨伐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做准备。

236年,毌丘俭对公孙渊发起进攻。因为遇到十日暴雨,作战不利,毌丘俭只好率军暂时撤到北平,等候洛阳援军到来,发起第二次进攻。

237年,曹叡派司马懿率4万精兵,与毌丘俭联合 ,一起征讨公孙渊。经过一年苦战,魏军斩杀公孙渊,平定辽东郡。毌丘俭讨贼有功,进封安邑侯,食邑3900户。

238年末,司马懿率军返回洛阳。毌丘俭以幽州牧的身份留守辽东,处理战后事宜。

239年,魏明帝曹睿驾崩,曹芳即位。毌丘俭被遗忘在辽东,无人问津。毌丘俭很悲伤,在诗中写道:“忧责重山岳,谁能为我檐?”

公孙渊被诛灭后,辽东出现防御真空。以高句丽为首的外族势力,趁机发难,入侵辽东,掳掠魏国百姓。

244年,高句丽又大规模入侵,袭破西安平。毌丘俭不再克制,率军奋起反击,不但击退高句丽,还遣将穷追猛打。直到高句丽被灭国,毌丘俭才收兵作罢。

245年,辽东战事基本结束。朝廷论功行赏,100多人被封侯。此后,毌丘俭被调任豫州刺史,转镇南将军,都督豫州军事。

252年,东吴修筑东兴大堤。大将军司马师派遣司马昭、毌丘俭、诸葛诞进攻东兴,吴国太傅诸葛恪率4万精兵支援。双方激战数日,魏军战败,损失惨重。

为了挽救魏军东线颓势,司马师调任毌丘俭为镇东将军,都督扬州军事,抵抗吴国。毌丘俭积极修筑防御工事,提拔人才,魏国边境防御得到加强。

253年,权臣诸葛恪发20万吴军攻打合肥,被毌丘俭提拔的将领张特挡在新城100多天。吴军久攻不下,士气低下。太尉司马孚率洛阳援兵赶到合肥与毌丘俭等人会师,集结兵力猛攻诸葛恪。

吴军死伤惨重,仓皇撤军。诸葛恪因为此战,大失民心,回国不久就被孙峻与吴帝联合处死。毌丘俭因防御合肥有功,升任镇东大将军。

254年,中书令李丰与光禄大夫张缉不满司马师把持朝政,威逼天子,打算设计诛杀司马师,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。结果密谋败露,司马师夷灭夏侯玄、李丰三族,废皇帝曹芳为齐王。

毌丘俭忠于曹魏,又与夏侯玄、李丰是好友,见司马师如此倒行逆施,决定起兵反叛,诛杀司马师。

255年,毌丘俭联合扬州刺史文钦,自称有郭太后讨伐司马师的诏书,发布榭文,起兵讨伐司马师。司马师大怒,亲率10万洛阳中军攻打毌丘俭。

与此同时,司马师又命令镇南将军诸葛诞、征东将军胡遵、镇南大将军王昶、荆州刺史王基等率各方兵力围剿毌、文联军。最终,毌、文联军被司马师击败,文钦父子逃往吴国,毌丘俭被追杀。

毌丘俭虽然兵败,但他的赤胆忠心将永远名垂青史。毌丘俭文武兼备,上马能征战四方,使敌人闻风丧胆;下马能治邦安民,护一方周全,可谓英杰。后世评价毌丘俭是“曹魏第一忠臣”,纵观他的生平事迹,此言不虚。

对于毌丘俭“反叛”这件事,您怎么看?欢迎评论区留言。#头条创作挑战赛# #二十四史名家精讲#

张温突然被孙权罢黜,诸葛亮在成都听到消息后,一时百思不得其解,在家思索了几日后才恍然大悟,不无感叹地对人说道:“吾已得知矣,其人于清浊太明,善恶太分。”原来是东吴朝堂这浑浊之水,养不了这至清之鱼。

张温在东吴是个翩翩君子,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称其为:“少修节操,容貌奇伟。”长得相貌英俊,仪表堂堂,德才兼备。平日里重义轻财,乐善好施,在东吴一带颇有名声。

孙权听说张温如此闻名,特地找来几个大臣询问:“当今张温与谁可比?”大司农刘基表示,可以与当朝元老全琮相提并论。太常顾雍则说:“刘基还不够了解张温了,按我的理解来说,张温当今无人可比!”

张温的父亲叫张允,生前做过孙权的身边的功曹,为人也是正直高雅,德才俱佳。孙权听到顾雍等人对张温如此推崇,心中想起了张允,不由地赞叹道:“果真如此,则是张允不死也!”随即便下令征召张温。

张温见到孙权后,天文地理,文韬武略皆对答如流,言谈举止让在场之人无不倾心,孙权大悦,对其倍加礼待。

会见结束之后,张昭当场推荐张温为选曹尚书,太子太傅,握着张温的手对其说道:“老夫托意,君宜明之。”我的班就靠你来接任了,欣赏之情溢于言表。

当时诸葛亮准备北伐,数次写信给孙权,希望孙权可以从荆州出兵,两家一起夹击曹魏。孙权苦于内部山越叛乱,还不敢跟曹魏撕破脸,于是便派张温出使蜀国,让其跟诸葛亮好好解释一下东吴的苦衷。

本来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出使活动,一般情况下悄无声息地也就完成了。可这张温魅力实在是光芒四射,已经到了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地步。

张温到了蜀国后,与诸葛亮相谈甚欢,互相引为知己。蜀国上下也被其风度所征服,对其才能和品行深为赞赏。张温对此也投桃报李,言语之间对蜀国也是多有赞美。

甚至回到东吴后,在孙权面前,张温对蜀国的称赞也是毫不吝啬,孙权心里为此暗中不乐,同时又担心张温名气太过,终不为自己所用,从此便开始对张温产生了忌惮之心。

骆统原是会稽人,父亲骆俊早年间被袁术杀害,孤儿寡母生活无依,后来便跟着母亲,一起改嫁给了当时的豫章太守华歆。

八岁的时候,老家的骆氏宗亲来接他回会稽,母亲站在后面送他上车,骆统却始终不肯回头,临走之时,旁边的侍者提醒他,母亲还在后边望着。小骆统懂事地说道:“不欲增母思,故不回顾耳!”一生侍母至孝,为人仁义,品行远近闻名。

孙权统领会稽后,骆统历任功曹,骑行都尉,勤勉任职,治绩优良,对孙权知无不言,常常忠直进谏。生活中与张温交好,对其也是推崇备至。

暨艳原是张温的部下,后来又被张温举荐为选曹尚书,接任自己管理东吴的人事工作。暨艳虽然正直,但过于清高,做事苛刻,考核官员时过于严厉,没到两年时间,朝中官员十有八九都因为考核而遭到了降职,能够守住原来位置的官员少之又少。

朝廷上下因此充满怨愤之心,诽谤诋毁暨艳之声不绝于孙权之耳,所谓三人成虎,久而久之,孙权在舆论压力之下,竟然以公私不分,擅用职权处死了暨艳。

本来这事跟张温没有多大关系,但孙权早已不满张温,便想借着张温与暨艳的关系,准备把张温也一起问罪。

在外带兵的骆统,听说孙权要治罪张温这样的贤良,立即奋笔疾书给孙权上表劝谏,在表中大赞张温,甚至称其为:“卓越冠群,才华耀世,世人未有及之者!”

骆统本是好意,但在本就忌讳张温威望的孙权面前,如此追捧张温,无异于火上浇油,无论朝臣如何劝谏,孙权始终不予接受,最终还是罢免了张温的所有官职,连同他的两位弟弟一起永不叙用。

当初余姚人虞俊写信给诸葛亮说:“张温才多智少,华而不实,终致招怨,有覆家之灾。”诸葛亮当时还不以为意,等到张温及其家族被罢免,才感叹虞俊有先见之明。

自古功高震主,威望胜于人君者,鲜有不遭受忌讳的,孙权可谓一代英杰之主,以善于识才用人闻名,尚且不免积怨成罪,不禁让人感叹为人臣之难。

而张温虽才情一流,众望所归,但不知人君忌讳,赞美他国,威望震主而不知险恶,确实有失明智,华而不实,最终得以无罪归乡,已然实属幸运。

1369年,朱元璋问朱升想要什么职位,朱升听后扑通跪倒在地,连忙说自己想要告老还乡,若不同意他就长跪不起。见状,朱元璋无奈,便问他有没有儿子,朱升听后竟老泪纵横。

朱元璋身边的谋臣,大家听得最多的是刘伯温的名字,其实,还有一个人,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也许还要高于刘伯温,那个人就是朱升。

朱升,字允升,安徽休宁人,元末明初的军事家、文学家、明代 开国谋臣,官至翰林学士。

朱升出生在休宁县一户半教半农的家庭中,也算是书香门第,因出生在太阳升起之时,其父为其起名为朱升,寓意昌盛、吉祥。

朱升从小就勤奋好学,八岁开始,先后拜在江敏求、金斋谕、陈栎三位老先生门下求学。

到十九岁时,经陈栎推荐,在县里考上秀才,然后在家乡一边务农,一边开馆讲学。

1341年,朱升登乡贡进士。四年之后,授池州路学正,相当于现在的市教育局局长兼高中校长,到52岁时才成功上任。

任职期间,朱升大力整治儒学腐 败,制订新的校纪校规,使学堂一改往日的不 良风气,赢得师生的一片喝彩。朱升也因此名气大涨。

三年后,湖北红巾军首领徐寿辉发动反元起义,池州变得兵荒马乱,为了保全家人性命,朱升不得不辞官南归,携家人移居到安徽歙县石门,在那里继续开馆讲学为生,并暗中观察局势走向。

此时的江南,陈友谅、张士诚、朱元璋三股反元势力并驾齐驱,而其中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,便是以南京为据点的朱元璋。

1358年,朱元璋攻打婺源,却“久拒不下”,三军总管邓愈向他推荐朱升,说此人是个隐士,有大学问,在当地颇有影响,能力可与诸葛亮媲美。

朱元璋采纳了邓愈的建议,亲自邀请朱升到麾下共事,并向他讨教攻取天下的计谋。

此时的朱升已近60岁,虽已逐渐年迈,但一直有满腔抱负,且朱元璋的真诚也打动了他。

所以朱升不仅答应为朱元璋效力,还为他提出九字立国策略,即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。

《明史·卷一百三十六》记载:太祖下徽州,以邓愈荐,召问时务。对曰: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。”

这简短的九字策略可非同小可。

城墙是重要的军事防御系统,城战,往往决定着战争双方最后的成败,高筑墙的深层含义,就是要打牢根据地,站稳脚跟。

广积粮,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,粮食是作战双方最重要的后勤保障,吃不饱,哪有力气打仗?“广”字就是要有充足的粮食来源。

缓称王,就是要朱元璋不着急称帝,当时的三股反元势力不分伯仲,再加上朱元璋名义上还接受小明王韩林儿的领导,凭借朱元璋现有实力,距离称王条件还相距甚远,若是此时称王,可能会前功尽弃,宏图伟业便会化成一枕黄粱美梦。

朱元璋听从了朱升的建议,此后十余年间,朱元璋韬光养晦,暗中集聚力量,先后击败陈友谅、张士诚两大势力,并暗中派人杀 死韩林儿,称霸江南。

1368年,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建元洪武,建立明朝。

朱升被召至皇城应天府继续充当谋臣,晋升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、嘉议大夫、知制诰衔,同修国史,成为皇帝顾问,凡军政机密均与之相商。

又因朱升年纪较大,朱元璋特许他不必每日上朝拜谒。

朱升跟着朱元璋的这十多年,深受器重。此时所处地位与“开国元勋”不相上下,朱元璋称赞朱升“为人老实,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”。

1369年,朱元璋准备对开国功臣们进行封赏,便找来朱升一起商议册封大典,他问朱升想要什么职位,此话一出,朱升一下子就跪倒在地,说自己已年迈,只想告老还乡,祭祖扫墓,还说如果皇上不同意他就长跪不起。

见状,朱元璋无奈,便问他有没有儿子,朱升听后竟老泪纵横。

他说:“臣确有一子名同,臣不愿他出仕,担心他有一天死于非命,恳请陛下,可否用臣的赏赐为儿子换一块免死金牌?”

此时的朱升已经70岁,看着这个年老的父亲,朱元璋也颇为感动,便赐了他一块免死金牌,准许他告老还乡。

就这样,任职翰林不到一年,朱升便辞官归隐了。

朱升退隐后,并未回老家休宁,也没有去之前的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,而是携带着家人涉江沂淮地方,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,并在南龙港建了房屋。

1370年,朱升病逝,享年71岁。

@书意时光

朱升是明朝开国元勋中唯一一位在朱元璋封赏之前就隐退的功臣。

他跟随朱元璋多年,对他的脾性已是了如指掌,且他深知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的道理。

虽然朱元璋一直很器重他,但此时的他已是古稀之年,且天下已定,他对朱元璋来说已经没有什么作用,还不如自行隐退,以免招来未知的祸患。

朱升隐退后没有回老家,也没有到之前的隐居地,就是要让人找不到他。

不过,朱升虽然向朱元璋为儿子朱同求得一块免死金牌,但最后还是没能保住朱同的性命,朱同后来因牵涉到蓝玉一案中被处死。

但就朱升自己而言,他已经是很有先见之明了,至少是寿终正寝了。

你怎么看?欢迎留言讨论。#头条创作挑战赛#

曹操晋位魏公,洋洋得意之时却收到蒯越的遗书。他不禁失声痛哭:是我对不起蒯家呀!汝妻子吾自养之,以慰汝在天之灵!

 

说起蒯(kuǎi)越这位原本刘表手下的谋士,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,这是因为关于他的史料记载很少。然而,从仅有的史料记载中,却依旧可以看出蒯越是个智计颇深的人。

 

蒯越,字异度,南郡中庐人,出身于荆州四大家族的蒯家(四家分别是蔡蒯黄庞)。

蒯家的先祖是西汉知名辩士及谋士蒯通。蒯通善于游说,曾为韩信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,后来成为曹参的宾客。

 

蒯家人才辈出,东汉末年已成为南郡望族,蒯越、蒯良和蒯祺(诸葛亮的大姐嫁予蒯祺)3人均是其代表人物。

 

蒯越足智多谋,长得魁杰雄姿。大将军的何进听闻他的贤名,将他征召入朝,担任自己的东曹掾。蒯越到了洛阳后,遇见了曹操和袁绍等人,众人都力劝何进尽快诛杀宦官。

 

但何进一直犹豫不决,蒯越敏锐地意识到何进难以辅佐,必为宦官反杀,届时京中将乱。于是,蒯越自请外调担任汝阳县令,以求避祸自保。

 

不久,何进果然被十常侍杀害,董卓进京祸乱朝纲。正如蒯越之前所预料的。

 

公元190年,刘表单枪匹马出任荆州牧。此时,荆州宗贼横行,百姓不附;袁术大军屯驻鲁阳,蠢蠢欲动;又有长沙太守苏代和华容县长贝羽,起兵作乱。对于只身赴命的刘表而言,荆州实在是个烫手山芋!

 

好在刘表明白拜码头的重要性。赴任前,刘表在宜城摆下宴席,请来蔡蒯这两个地头蛇。蔡蒯两家自然希望荆州能够太平,因而都愿意支持刘表这位朝廷名正言顺册封的荆州之主。

 

刘表意欲征兵组建荆州军,担心民众不愿前来,问计于蔡蒯两家。蒯良(字子柔)表示:“民众不附,是因为仁政不足;附而不治,是因为道义不足。只要刘公施行仁义,百姓自会归附,何必担忧!”

 

刘表显然不同意蒯良这种虚妄的说法,转头期待地看向蒯越。蒯越也不同意蒯良的说法,献计道:“治平者先仁义,治乱者先权谋。兵不在多,而在得人。袁术此人勇而无断,苏代贝羽为无谋武夫,皆不足虑。当务之急是宗贼问题!

 

宗贼的头领大多贪婪暴戾,其部下也对他们多有畏惧。我手下有不少口齿伶俐之人,可以派他们到各宗贼那以利诱之,让他们率众而来。刘公在酒宴上将这些头领一一诛杀,收编其部众。

如此一来,荆州军民闻刘公恩义,必扶老携弱前来归顺。刘公再南据江陵,北守襄阳,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。袁术等人即使来犯,也难有作为了!”

 

刘表深以为然,依计而行。蒯越派人将宗贼头领55人诱来,于席间斩杀,收编其部众,仅剩江夏宗贼仍聚众割据襄阳。刘表又按蒯越之言,只派能言善辩的蒯良和庞季二人前去劝降。

 

由此,数月之间,刘表几乎兵不血刃,尽得荆襄八郡,坐拥十万之众。刘表为感谢蒯越,升其为章陵太守,封樊亭侯。

 

在四大家族的扶持下,刘表将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,不少天下贤才英杰慕名而来,俨然一个“世外桃源”。

刘表原有争霸天下的野心,只是他年岁已高,又每日处于歌舞升平之中,与诸儒坐而论道,渐渐地将雄心消磨殆尽,无意进取,立意自守。

 

公元200年,曹操与袁绍于官渡大战。袁绍让刘表偷袭曹操后方,刘表明面答应,实则按兵不动。

此时,荆州也有些问题,内部长沙太守张羡反叛,南边交州的张津和士燮常常进犯,西边益州刘璋素有嫌隙,东边孙策孙权蠢蠢欲动,北边又有曹仁李通等将严阵以待。

 

刘表准备放弃攻打曹操,两不相帮。但蒯越、韩嵩以及刘先等人都劝刘表不要中立,此举会同时得罪袁绍和曹操,不如趁此时机举州降曹,必得重用。

但刘表不甘居于人下,还对蒯越等人疑窦暗生,略加疏远。

 

公元208年,刘表病逝,蒯家和蔡家拥立刘表次子刘琮继位。在曹操大军南下时,蒯越、蔡瑁、傅巽等人一同劝说刘琮降曹。

曹操得到荆州后,特地写信给荀彧说:“我高兴的不是得到荆州,而是得到了蒯异度!”

 

曹操之所以这么说,除了他与蒯越是大将军府的旧识外,还因蒯越冠绝荆襄的声望才干以及蒯越所代表的荆州士族力量。

而且,蒯越是蒯通之后,曹操自称是曹参之后,蒯越归顺曹操正如蒯通归顺曹参一般!

 

曹操欣喜地册封蒯越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。但蒯越在赤壁之战的6年后就病逝了,临终前写信将蒯家托付给曹操。

 

蒯家在赤壁之战及南郡之战出钱出力,曹操却弄丢了荆州,蒯家不得不背井离乡,家道中落。而蒯越虽然未再有惊世骇俗的谋略,却是恪尽职守,从不居功。

 

曹操收信自是愧疚不已,长叹:“死者反生,生者不愧。孤少所举,行之多矣。魂而有灵,亦将闻孤此言也。”

 

因此,曹操善待蒯氏族人,以蒯祺为房陵太守,以蒯良为吏部尚书。后来,蒯良之子蒯钧出任南阳太守,与司马昭同娶王肃之女,成为连襟,蒯氏一族又重振声威。

 

纵观蒯越一生,史料中仅有为刘表平荆襄之计令人侧目。他辅佐刘表,力主降曹,这些谋划更多地是为家族利益考虑,而非君主,即便死前那封书信亦是如此。#三国#

美国人说:想要了解日本,必先了解德川家康。德川被人称为日本的“忍者神龟”,跟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很相似,能忍人所不能忍,而且寿命长!身高仅有155,胖得像头熊,一生娶了17个老婆,生了16个儿子。

德川小时候在今川家做人质,14岁就被迫娶了一个比自己大10岁离婚两次且相貌丑陋的女人。当织田家怀疑德川不忠里,他不惜奉命诛妻杀子。

今川义真死后,德川家康自立门户,“战国第一名将”武田信玄死后,德川投靠织田信长,并依靠织田家的火枪队顶住了武田胜赖的进攻,得以存活;织田信长死后,德川又投靠丰臣秀吉,在熬死了丰臣秀吉后,借着大明朝在朝鲜消耗了丰臣家大量实力之际,成功与大部分东部大名结盟,取得了最终决战的胜利,建立了德川幕府,统治日本数百年!

在此过程中,他当人质,杀妻、杀子,向比自己年轻的对手称臣,依靠“忍者神功”终于熬死了今川义真、武田信玄、织田信长、丰臣秀吉等战国牛人,笑到了最后!

德川家康的一生,是忍耐,坚持,奋斗的一生。他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中,最终取得胜利,结束战国硝烟,开启了日本300年的盛世。#读书#

德川家康与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和曹操有些相似:

1、能忍常人所不能忍

有人问:“杜鹃不啼,该如何办?”织田信长回答“杀之”,丰田秀吉回答:“诱之”,而德川家康的回答是:“待之”。

在今川家时,被迫娶一个又老又丑的筑山殿,在信长麾下时又不得不奉命杀妻诛子,在丰田家时违背心意迎娶秀吉之妹。

德川的忍耐就像三国时的司马懿对付诸葛亮一样,高挂免战牌,不战而屈人之兵。面对诸葛亮送过来的女人衣裳,司马懿也欣然接受,还能穿在身上,涂上胭脂粉招摇过市也不觉得丢人。

古今中外,凡是能大事者,都是富有心机,善于谋略,更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人。

2、善于识人,敢于用人

看日本战国时期的电视剧会发现,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长的狂妄和丰臣秀吉的圆滑相比,他的性格更加平淡,有一种大将般的稳定。

德川曾说:“做大将之人,考虑事情应以文雅大方为宗要,要有宽大之心,只要不破大节,则可不拘小节” 。这也体现在他识人用人的才能之上,对于有才之人,无论出身高低,是否跟自己有没有过节,他都能招致帐下,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,跟三国时的曹操用人特别相似。

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火坂雅志的《德川家康》这本书,是写德川家康最为透彻的书籍之一,全景式展现了德川家康在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,曲折传奇的一生,里面有智慧与权谋、也有杀伐与柔情、更有天道与玄机!它是一本商战兵法、政略宝典、职场攻略和励志传奇之书。

德川家康的谋略与智慧,不仅被日本人尊崇,更是世界上其他人了解日本,学习日本不可忽略的历史。

日本产业之父涩泽荣一就说:“日本历史上有许多贤人与豪杰,其中最擅长指挥战争,精通处事之道的,当属德川家康。”

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:“《德川家康》是我们每个员工必读的智慧之书。”

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!当代国人不仅要学好中国历史,也要有国际历史观。有空读一读《德川家康》,从日本战国英杰德川家康的智慧与谋略中,了解日本人的性格,文化,从中汲取有用的智慧。

现在仅要一杯茶钱,喜欢的朋友点图片下面的“看一看”就可以带回去!#头条品书团#

1369年,朱元璋大封功臣,群臣大喜,唯独朱升惴惴不安。朱元璋问朱升:“爱卿想要什么封赏?”朱升一听,直接跪倒在地:“臣只想告老还乡。”朱元璋问:“那你可有儿子?”朱升瞬间老泪纵横。

朱升是唯一一位在朱元璋颁赐大封前隐退的功臣,这让他侥幸逃过了杀身之祸。

朱升,徽州休宁人,是典型的大器晚成。

他天生资质聪慧,8岁便开始拜师求学,20多岁就相继写出多本书籍,直到41岁时才考中进士,授池州路学正,也就是九品芝麻官,但拖了十年才赴任,赴任之时,他已52岁了。

在池州为官时,朱升勤勉为民,政绩非常突出,吸引了大江南北的饱学之士。

1353年,天下大乱,各地反元势力崛起,朱元璋、张士诚、陈友谅等势力开始崭露头角。

池州兵荒马乱,朱升向来对天下局势颇有研究,他深知,这动荡不安的天下已经不适合继续任官了,便放弃官位,回乡办学。

1357年,朱元璋一路征战,派重兵包围了徽州府城,不料守城元帅福童是块硬骨头,深陷重围,依然拼死相守。

朱升担心,这样僵持,万一两军交战,最后会残害万千无辜百姓。于是,他冒着万箭穿心的危险,孤身去到城下,大义凛然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说服了福童开城归降,从而避免了一场血战。

自此,朱升不战成名,在徽州名声大震。

1358年,朱元璋攻打婺州,却久攻不下,这让朱元璋十分恼火。大将邓愈向朱元璋推荐朱升,说此人在当地被称为诸葛亮。

朱元璋听后亲自去拜访朱升,但朱升没有露面,只给他留下了一个锦囊计:“亲临指挥,杀降不祥,唯不嗜杀人者,天下无敌。”

回去后,朱元璋依计而行,亲率10万大军前往婺州,同时传令“城破不许妄杀”。不到一个月,朱元璋大军夺取婺州,大举获胜。

这场胜战让朱元璋对朱升刮目相看,决定将其招入麾下。

朱元璋攻克徽州后,尽管已拥有10万兵力,但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,而且四面受敌,东面和南面是元军,东南是张士诚,西面是陈友谅。

而他们任何一方的实力都要比朱元璋强,万一张士诚和陈友谅联手来个东西夹击,那朱元璋的处境就危险了。

在这关键时点,朱升提出了战略性的九字真言:

《明史》:太祖下徽州,以邓愈荐,召问时务。对曰: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。”

这九字真言仿佛打通了朱元璋的任督二脉,成为大明的立国之基。

其中“缓称王”让朱元璋成功避开了元军的视线。当时,张士诚和陈友谅占据了地盘后,都迫不及待地自立为王,也招致元军集中火力去压制他们。

而朱元璋一直低调行事,没有称王,这就给他的对手造成错觉,以为他只是个小人物,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,不称王、不称帝更是让元军误以为朱元璋和元朝是站在同一战线的。

就这样,依靠九字方针,朱元璋一直暗中积蓄力量,壮大势力。

在朱升提供的大量谋略下,朱元璋先是向南扫平了陈友谅、张士诚等势力,接着向北大败元军。

1368年,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国号大明。朱升被召至应天府继续充当谋臣,后晋升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。因年纪较大,朱元璋特免他入朝觐见。为官十多年,朱升深受重器。

明朝统一天下,结束了割据混战的状态,朱升自然感到很欣慰,但同时也有一种隐隐的担心。

与朱元璋共事十几年,他太了解朱元璋了,朱元璋有着人性最大的善和恶。

乞丐出身的朱元璋猜疑刻薄,恐怕是能共患难,不能享富贵,杀戮功臣是早晚的事。

洪武二年,朱元璋赏封开国功臣,因感念朱升的功绩,意欲重封,朱升却提出想要告老还乡,朱元璋理解朱升年事已高,已无多大用处,便问:“你有儿子不?何不让他来为朝廷效劳?”

一说到儿子,便戳中了老父亲的软肋,他怕儿子以后会触犯死罪,于是老泪纵横地请求朱元璋赐予一块免死金牌,以保儿子平安。

就这样,朱升功成身退,一直活到70多岁,寿终正寝。

正如朱升所预测的那样,不久后,朱元璋大开杀戒,开国功臣被杀得所剩无几,就连已经告老还乡的刘伯温也难逃一劫。

为什么偏偏朱升能躲过这场杀戮呢?我认为原因在于:

@半夏读史

一:朱升生性低调憨实,不露锋芒,即使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谋略,但从不好大喜功。惨无人寰的蓝玉案,就是因为蓝玉居功自傲,骄横跋扈,让朱元璋觉得他有谋反之心。

二:朱升为人老实,与人为善。连朱元璋都称赞朱升“为人老实,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”。他不像刘伯温常常当众舌战权贵,树敌众多。

三:最重要的一点,朱升识人懂人性,有先见之明,早早预测到朱元璋接下来的行动,在封赏前提出隐退,如果受了封赏再退官,恐怕就迟了,刘伯温就是最好的例子,即使已经退官回乡了,还是被间接杀死。

伴君如伴虎,这话一点都不假,功成名就之时,选择急流勇退,这是朱升的明智。

只可惜,朱升能保住自己,却保不住儿子朱同。

朱同上任仅一个月,便因牵扯蓝玉案被杀,杀红了眼的朱元璋哪里还记得他老爹和免死金牌。

帝王之心,如海底针,深不可测。古代人为官可可以说是如履薄冰,实在不容易。

本文英杰传2三国孔明传,三国英杰传孔明怎么收)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标签: